|
|||||
|
|||||
在昆侖山深處的南山口,海拔3500米的高原上,凍土連天際,風沙割人面,這里曾是“四無”之境——無水、無電、無信號、無路。然而,一群來自中國水電十四局的建設者,用雙腳丈量荒蕪,用雙手劈開阻礙,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一條承載希望的“戈壁天路”。 上庫一號公路。 不畏艱險,譜寫拓荒之歌 2024年1月,春節(jié)的團圓氣息還縈繞在城市街巷,格爾木抽水蓄能項目的建設者們已登上越野車,駛向雪山深處的南山口。車輪碾過凍土層,留下兩道深深的轍印,像在荒原上劃下的“出征令”;手機屏幕跳轉為“未知區(qū)域”,信號的消失沒有攔住前行的腳步。 昆侖山的風,是這里的第一道“攔路虎”。近零下20度的極寒中,風如利刃般抽打在臉上,疼得人不敢睜眼;灰黃色的戈壁漫向天際,裸露的巖石在高原強光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晃得人頭暈目眩。建設者們裹緊厚厚的羽絨服,每一次呼吸都沉重而費力,呼出的白氣瞬間凝成霜,粘在眉梢和衣領上。 當年3月14日,當12間簡易活動板房在荒漠中立起時,項目部終于有了“作戰(zhàn)陣地”。從平整凍土地基到搭建雙層板房,建設者們頂著嚴寒兩班倒:白天,他們扛著建材在凍土上穿梭,鞋底粘滿冰碴也不停歇;夜里,他們蹲守在工地旁,盯著混凝土養(yǎng)護的溫度表,生怕一絲疏忽影響工程質(zhì)量。 “比原計劃提前入駐!”當?shù)谝豢|晨光照進板房時,沒人在意臉上的凍傷、手上的裂口——荒蕪戈壁上的“家”,終于撐起了遮風擋雪的屋檐,也拉開了南山口建設的大幕。 風沙礪行,奏出堅守之歌 “在這里,連喝水都需要計劃。”老鋼筋工的一句話,道盡了建設初期的艱難。南山口的生活用水,全靠灑水車從幾十公里外的格爾木市運來,每天的用水量要精確到“一杯水”:早上,一杯水浸濕毛巾擦把臉,就算完成了洗漱;洗菜、淘米的水要反復用,先洗菜再沖廁所;夏天出汗多,汗水混著沙土在皮膚上結成鹽漬,工裝硬得像塊鐵板,可洗衣洗澡卻成了“奢侈事”——大家要等上一周甚至半個月,才能湊齊一批臟衣服,坐著車去市區(qū)清洗。 更讓人揪心的,是荒野里的“不速之客”。野狼、狐貍時常在營地周邊出沒,哪怕是去幾百米外的簡易廁所,都要攥著手電筒結伴而行;夜里上廁所,更是被戲稱為“高風險活動”,每次都要一步三回頭。 缺氧、風沙、孤獨,考驗著每個人的身體與意志,但建設者們把“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斗志更高”的誓言,刻進了日常。項目經(jīng)理閆武林,肩上扛著“施工進度、安全保障、人員生活”的重擔,無數(shù)個深夜,他躺在床上輾轉難眠,腦海里全是工程的細節(jié):“有時候真覺得撐不住了,但一想到我們是先鋒,就又有了勁。” 54歲的測量員陳建輝,每天背著沉重的設備在凍土上穿梭,雙手凍得失去知覺,卻始終攥著測量儀不放:“數(shù)據(jù)不能有半點差錯,這是工程的根。”當工程科技部主任陽洛源與孩子視頻通話時被問到:“爸爸,雪山的電站什么時候亮?”他的眼眶瞬間濕潤——那一句稚嫩的提問,成了他堅守的溫暖動力。 他們的臉上,都有南山口留下的“勛章”:黝黑的皮膚布滿細密的裂痕,眼角眉梢嵌著洗不盡的沙粒;他們的手上,都有歲月刻下的“印記”:粗糙的掌心、皸裂的指腹,卻能穩(wěn)穩(wěn)握住鋼筋、扶住儀器。“真的苦,但想到以后這里的電能照亮更多地方,心里就暖和。”老鋼筋工的話,說出了所有建設者的心聲。 下庫九號公路。 雪域加速度,唱響攻堅之歌 從踏入南山口的第一天起,“快”就成了項目部的“作風基因”。高原施工黃金期短暫,只有搶在風雪來臨前打通基礎保障線,才能為后續(xù)工程爭取時間。 他們不到40天就實現(xiàn)“多重突破”。原設計的施工便道要繞行一座大山,不僅耗時,還會增加物資運輸成本。項目部黨員突擊隊半個月內(nèi)10余次鉆進山溝勘探,終于在山側發(fā)現(xiàn)一條廢棄沖溝。“改道!”經(jīng)過反復論證,硬是將便道縮短了5公里,這不僅省下了運輸時間,更讓后續(xù)的建材運輸效率提升了20%。 拌合站是筑路的“心臟”,負責輸送混凝土的“血液”。項目部成立攻堅團隊,白天協(xié)調(diào)建材進場,夜里監(jiān)督設備安裝,僅用40天就完成了從搭建到投產(chǎn)的全部流程。當?shù)谝环交炷另樌a(chǎn)出時,建設者們圍著拌合站鼓掌——“心臟”開始跳動,“天路”的澆筑才有了底氣。 南山口的冬天,氣溫能降到零下25度,混凝土澆筑后很容易凍裂。為保證一號施工支洞順利完工,團隊創(chuàng)新采用“三層保溫法”:第一層,在隧道口搭起保溫棚,里面架上燃油熱風機,讓洞內(nèi)溫度始終保持在5攝氏度以上;第二層,給混凝土運輸車套上保溫套,給輸送泵管裹上電熱線,防止混凝土在運輸中降溫;第三層,澆筑完成后,用阻燃棉被蓋住混凝土,再鋪上電熱毯養(yǎng)護,專人每兩小時測一次溫度和強度。 最終,一號公路隧道的混凝土強度合格率達到100%,支護結構沒有一條裂縫,施工效率比常規(guī)冬季施工提高了30%。 迎難而上,同唱希望之歌 今年7月9日,南山口的戈壁上響起了掌聲與歡呼聲——場內(nèi)道路貫通儀式在這里舉行。往來的工程車平穩(wěn)駛過,載著設備與建材,駛向電站建設的核心區(qū)域;建設者們走在道路上,腳步比以往更輕快——他們知道,這條“天路”,不僅是電站的運輸動脈,更是他們用汗水澆灌出的“希望之路”。 如今,南山口電站的場內(nèi)道路,每天有混凝土車、工程車沿著這條路穿梭,將建設所需的物資送進各個施工點;未來,當電站建成投產(chǎn),這里發(fā)出的清潔電能,將沿著電網(wǎng)輸送到千家萬戶,照亮城市的燈火,溫暖鄉(xiāng)村的屋舍。54歲的陳建輝摸著道路旁的防護欄,笑著說:“以后再來,就能指著這條路說,這是我們修的!”年輕的技術員們則對著雪山拍照,要把這條“天路”分享給遠方的家人。 在南山口,風掠過南山口,建設者們用堅守打破了“四無”之境的限制,用創(chuàng)新攻克了高原施工的難題,用擔當筑起了一條“天路”。 報道鏈接:http://yn.people.com.cn/n2/2025/0829/c372455-41337063.html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