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28日,從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院)傳來喜訊,該院積淀的核心成果——超深埋TBM隧道(洞)地質信息透明化關鍵技術,榮獲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項突破性技術解決了高原極端環境下超深埋隧道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猶如給地球做“CT”,讓深埋地下的地質結構變得“透明可見”。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交通強國”“能源強國”與“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戰略深入推進,我國西部山區已成為超級工程建設的核心區域。高原鐵路等標志性項目相繼啟動,其中超千米埋深的特長隧道成為控制性節點工程。成都院此項成果負責人張世殊表示:“西部艱險山區地形陡峻、勘察場地條件嚴重受限,現有鉆探技術面臨探不了、測不到、鉆不進、取不出的多重難題,導致超深埋隧道前期勘察地質信息缺失嚴重。” 為攻破技術難題,成都院聯合國內多家高新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歷經十余年攻關,攻克了超深埋TBM隧道勘察期鉆探信息連續全面感知、施工期地質信息實時獲取、多源異構信息融合三大關鍵技術難題。 其中,首創的超長曲線鉆進同步連續取心探測技術,通過“一套錐形導向取心鉆頭、滑動穩定器、薄壁空心柔性取心鉆桿組合鉆具,一種連續鉆進繩索取心工藝,一種曲線軌跡控制方法”的“三個一”模式,在國內外首次實現極小半徑曲線(50°/500米)定向造斜,取心率超94%;研發的TBM隨掘多維度實時感知技術,將TBM刀盤破巖振動“噪聲”轉化為地震波震源,結合光學成像、點強度測試、激光掃描等裝置,實現全方位探測,對斷層破碎帶、臨空界面預報準確率達95%;構建的地質信息透明化技術體系,基于成都院自主研發的Geo-Smart地質信息化平臺,實現多源數據融合分析與三維地質模型精細化重構,打破“信息孤島”。 目前,該技術已成功應用于兩河口、錦屏、溪洛渡、硬梁包等大型水電站,以及高原重大鐵路、引漢濟渭秦嶺隧洞、尼泊爾巴瑞巴貝隧洞等國內外重大工程,近三年直接經濟效益達56.69億元,社會與生態效益顯著,為國家重大戰略工程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鏈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8/28/content_391913.html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