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清晨,晨曦穿透薄霧,灑在雄安調蓄庫工程上庫主副壩施工項目的現場(以下簡稱“雄安調蓄庫項目”)。重型卡車的轟鳴喚醒了沉睡的山谷,與八十多年前回蕩在此的槍炮聲,構成了跨越時空的交響。站在初具雛形的主壩壩基上向北眺望,遠方的狼牙山輪廓巍峨,沉默如史。 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1941年,狼牙山五壯士于此寧死不屈、縱身一躍,用生命和熱血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狼牙山五壯士殉國地現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年均接待參觀者超百萬人次。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在這片被紅色精神滋養的熱土上,一場關乎國家水脈、千年大計的“新攻堅戰”正酣,這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共振,為項目建設注入特殊文化基因。 “我們來到這里,不只是建一個工程,更是在進行一場精神的接力。”項目黨支部書記的話語,道出了建設者們共同的心聲。狼牙山五壯士“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轉化為“自強不息,勇于超越”的建設動力,已成為這個年輕項目黨支部最鮮明的底色和最強勁的“紅色引擎”。 鑄魂——狼山腳下的“新戰場”與“新擔當” 2025年5月8日,雄安調蓄庫項目黨支部正式成立。幾天后,一項特殊的“開工第一課”便在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下舉行。 黨支部全體黨員在紀念塔前,高舉右拳,重溫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鏗鏘的誓言在山谷間回蕩,與歷史的回響交織。他們凝視著紀念碑上英雄的名字,仿佛在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昔日,你們用生命守護山河;今日,我們用汗水筑夢未來。 這份淬煉出的初心與敬畏,迅速融入項目建設的肌體血脈,首先體現在“安全生產”這一生命線上。 項目黨支部將安全生產作為“黨建+安全”融合的關鍵切入點,通過開展的“安全生產大家談”活動,讓班前會一起分享案例,提高安全意識。網格員老楊在一次班前會上,分享了自己剛入職時的虛驚事件,用最樸實的語言告誡工友:“安全這事兒,僥幸就是不幸。咱們這兒干的是百年工程,出不得半點岔子。” 這種“人人都是安全員”的理念,通過黨支部推動的“網格化安全管理”繼續生根發芽。項目將施工現場劃分為7個網格區域,每個網格配備一名黨員或骨干作為“網格員”,實行“誰的網格誰負責,誰出問題找誰擔”的管理理念。 在Y1道路施工區,網格員小瞿的日常,便是對他負責的近一公里路段進行反復巡查。他的安全帽上的“黨員示范崗”標識格外醒目。“當年五壯士堅守棋盤坨,寸土不讓;今天咱們守這個‘網格’,也得有‘人在陣地在’的勁兒。”一次巡查中,他發現工隊部分工人,作業操作時,未穿戴反光背心,立即拍照上報、設置警示,并將違規人員和隊伍集中在項目部新設立的“親情喚醒屋”,集中分享安全事例。“單純罰款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我們目的是讓大家真正認識到安全無小事。”質量安全部小王說,“安全紅線是底線,守不住安全紅線,那就是失職,心里過不去狼牙山那道坎。” 攻堅——“勇士精神”在新時代的回響 狼牙山巔,五位壯士以生命和智慧譜寫了氣壯山河的史詩;山河之間,一代代水電人用汗水與忠誠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忍耐”的“五特”精神豐碑。如今,在雄安調蓄庫項目這片新時代的“戰場”上,這兩種精神跨越時空,交匯融合,迸發出璀璨的時代光芒。 項目進場后,第一個重大挑戰來自生產系統的布置。原設計將混凝土生產系統布置在距砂石加工系統約5公里的陡峭庫區內,不僅安全風險高,未來200萬噸砂石骨料的轉運費用更是驚人。 于是,項目部迅速組織討論,水電十五局總工程師牽頭搭建了一支“突擊隊”,他們反復踏勘、測量、比選,最終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方案:將混凝土系統“搬家”,與砂石加工系統聯合布置。 方案論證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有質疑,有反復。但黨員們拿出了當年八路軍在狼牙山“鉆山洞、繞山梁”的韌勁,用詳盡的數據分析和模擬推演,最終說服了發包人。經測算,該方案已實現直接轉運成本降低1.9%。“這不僅是省錢,更是優化了施工流程,提升了整體效率,是為工程‘提質增效’打下的第一根樁基。”總工程師捏著手里記滿實時數據的筆記本說道。 狼牙山腳下,不僅有智慧的閃光,更有“團結一心、協同作戰”的傳承。在項目臨時供電系統建設中,原本需要三個標段各自修建一條10KV線路,但項目負責人在一次會議上提出,“當年在狼牙山,各路抗日武裝就是協同作戰,才能有效打擊敵人。今天我們三個標段,目標一致,為什么不能共建共享?”會后,項目部隨即與共建單位充分溝通協商,在臨時工程供電系統、施工控制網復核等施工過程中加強配合。最終,三家達成了“共建一條總線路,分攤成本”的協議,僅此一項,就為項目部節約了10公里高壓線路。 從聯合測量到聯合共建,再到后續的洞挖渣料利用、混凝土供應協作,一條新時代的“建設統一戰線”在調蓄庫工地牢固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狼牙山下的團結協作精神,在新時代的國家建設中綻放出新的光芒。 固本——紅色土地上的溫情 嚴管之外,亦有厚愛。項目部深知,要讓這支遠離家鄉的隊伍保持旺盛戰斗力,必須營造“家”的溫暖。 “白天在工地上一身泥濘,累得倒頭就能睡著。但回到營地,能洗上個熱水澡,用全覆蓋的WiFi和家人視頻聊聊天,心里就特別踏實。”今年8月剛入職的設備物資部小黃笑著說道。標準化的生活營地,獨立的衛浴,空氣能熱水器24小時供應的熱水,這些細節讓年輕的建設者們感受到了“家”的溫馨。 雄安調蓄庫項目團支部這支2025年6月成立的新隊伍也在迅速建設自己的“小家”,積極組織籃球賽、讀書會等活動,豐富青年的業余生活。這支平均年齡不大的團隊,在紅色文化的熏陶和“家”的溫暖凝聚下,展現出驚人的活力和凝聚力。正如項目黨支部書記所說:“我們要帶出的,是一支既有‘軍’的作風,又有‘家’的溫情的鐵軍。” 在筑牢“家”文化的同時,這支駐扎在狼牙山腳下的建設隊伍,更將溫暖與責任灑向更廣闊的天地。 初秋的一個清晨,一支由黨員帶頭的獻血隊伍早早地集結在項目部大院。組織員清點著人數,朗聲說道:“今天我們去縣中心血站獻血,大家檢查一下身份證都帶齊了嗎?” “放心吧,咱們雄安建設者獻血,不能落在后面!”經營核算部主任作為獻血隊伍的一員說道:“咱們主動去血站獻血,既能緩解血庫緊張,也是咱們的一份愛心。” 夜幕降臨,工地的探照燈如利劍劃破夜空,與天上漸亮的星辰交相輝映,仿佛與數十里外狼牙山上永恒的紀念塔之光遙相呼應。 八十多年的時空在此重疊,兩種不同的偉大在此交匯。一種,是為了守護山河無恙的視死如歸,用生命鑄就了民族精神的不朽豐碑;一種,是為了潤澤未來之城的日夜兼程,用汗水澆筑著國家發展的世紀工程。 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中國水電十五局雄安調蓄庫項目黨支部,正以黨旗為引領,帶領著一支能打硬仗、甘奉獻的隊伍,不僅建造著一個物理意義上的調蓄水庫,更是在鑄就一座屬于新時代的、承載著紅色傳承與工匠精神的不朽豐碑。一庫清水,終將潤澤雄安;而一種精神,亦將由此傳揚,歷久彌新。 |
|||||
|
【打印】
【關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