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水利工程的崇山峻嶺間,在異國他鄉的江河湖畔上,有這樣一位產業工人:他手握鉆機三十年,扎根基礎處理一線,參與27個項目建設;他破解孤石難題、改良施工設備、創新工藝工法,讓“中國造”防滲墻成為他國水利樞紐的堅實基礎;他從普通班長成長為項目核心管理者,用實干與匠心詮釋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責任與擔當。他,就是水電基礎局新時代產業工人——陳楚坤。 激流中的“破石者”:在硬仗中顯真章 1995年,剛入職的陳楚坤帶著一股韌勁走進水電基礎局,從沖擊鉆操作學起,在泥漿與巖石的“交鋒”中積累經驗。在他心中,基礎處理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線”,而防滲墻更是阻擋滲漏的“銅墻鐵壁”,容不得半點馬虎。 2006年,四川樂山沙灣水電站防滲墻項目吹響號角。大渡河畔,“金沙云崖,橋橫鐵索”的壯闊景象下,是暗流涌動的施工難題。由于第一道防滲墻施工不滿足建設需要,水電基礎局接過接力棒,承擔第二道防滲墻建設任務。此時全線集結186臺沖擊鉆、98個機組,陳楚坤作為機長,面臨著 “三重考驗”:江水湍急易塌孔、孤石巨大難處理、設備功率不達標。 “小博奧鉆機機身小、電機功率不足,根本打不到設計孔深和墻厚!”看著停滯的施工進度,陳楚坤徹夜難眠。他帶著機組人員圍著鉆機反復琢磨,提出“雙改良”方案:更換大功率電機提升驅動力,在鉆頭后增加配重增強沖擊力。改良后的鉆機如同“披甲戰士”,鉆進效率大幅提升。在項目勞動競賽中,他帶領機組沖鋒在前,不僅超額完成任務,更將工期提前,被授予“青年文明號機組”稱號。這次戰役,讓“基礎處理王牌軍”的名號在大渡河畔更加響亮。 在向家壩水電站基礎處理工程中,陳楚坤再次迎來硬仗。該區域地質復雜,直徑超8米的孤石遍布,166臺沖擊鉆、83個機組陷入“遇石難行”的困境。作為防滲墻沖擊鉆工長,他在技術交底會上反復推演,提出“精準定位 + 分層沖擊” 的解決方案。在他的帶領下,機組每月進度名列前茅,率先完成施工任務。隨后,他又主動帶領團隊支援進度滯后的機組,最終推動整個工程提前一個月完工,獲項目部通報嘉獎。 海外的“拓路人”:讓中國技術走出去 2012年,水電基礎局加速海外布局,陳楚坤主動請纓奔赴異國他鄉,成為中國防滲墻技術“走出去”的踐行者。從卡塔爾港口到蘇丹水電站,從老撾山川到文萊水庫,他的足跡遍布多個國家,用實力擦亮中國基建的名片。 老撾南歐江二水電站的防滲墻工程,是水電基礎局在老撾的 “首秀”,意義非凡。但施工區域截留塊石直徑超5米,傳統工藝難以應對,項目一度陷入僵局。陳楚坤臨危受命,帶領團隊駐扎現場,白天頂著高溫試驗施工方法,夜晚在帳篷里分析數據。經過數十次摸索,他們創新出“沖擊鉆移動沖擊 + 抓斗配合”工藝:用沖擊鉆將巨石破碎,若石塊卡在導向槽,就將其吊至一定高度旋轉,利用重力找到合適角度再用抓斗取出。施工期間恰逢雨季,洪水多次沖擊槽孔,他帶領工人冒雨加固設備、搶修槽段,最終不僅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更將工期提前一個月,為公司開拓老撾市場奠定堅實基礎。 在文萊都東水庫項目中,塑性混凝土防滲墻面臨“口徑大、孔深大、基巖硬”的三重挑戰。陳楚坤帶領技術團隊研發出全套跨槽清孔換漿設備和接頭孔保護裝置,解決了傳統工藝中清孔不徹底、接頭易滲漏的難題。施工期間,他每天盯在現場把控泥漿配比、槽孔精度,最終工程質量得到文萊政府和英國咨詢公司的高度評價,為企業贏得后續合作機會。 烏干達伊辛巴水電站的施工現場,陳楚坤擔任生產經理,面對“多拐點、多平臺、施工面大”的復雜局面,他創新采用“分區作業、階梯推進”的管理模式:合理劃分施工區域,按平臺分層組織施工;針對基巖為堅硬角閃巖和花崗巖且巖面呈波浪形的特點,將纜繩固定在特定范圍,把基巖面打成階梯狀,確保沖擊鉆入巖深度達標。當發現平臺超挖需回填土料時,他提出“分層壓實”方案,用壓路機逐層夯實,避免塌孔事故。項目最終提前一個月完工,他個人獲中水對外公司授予的“先進安全者”稱號。 匠心傳承的“老匠人”:三十年磨就“防滲經” 三十年的一線實踐,陳楚坤不僅練就一身過硬本領,更總結出一套實用的防滲墻施工“心法”,成為年輕工人眼中的“技術導師”。 在他看來,防滲墻施工“七分靠勘探,三分靠工藝”。“設計圖紙的地質剖面圖間距大,造孔時很容易把孤石當成基巖。”為此,他堅持“每孔必探、每石必析”,帶領團隊結合現場勘探數據修正施工方案,避免因墻底未嵌入基巖造成滲漏。他常對年輕工人說:“基礎處理是‘良心活’,一點疏忽可能埋下潰壩隱患,必須精益求精。” 導墻修筑是防滲墻施工的“第一道關口”,陳楚坤將其比作“墻的眼睛”。他強調:“導墻不僅要導向、承重,更要防塌方,修筑時必須嚴控尺寸精度和強度。”在烏干達項目中,他帶領工人用全站儀精準定位,每米導墻誤差控制在 2毫米內,為后續成槽施工打下良好基礎。而對于泥漿的作用,他更是了如指掌:“泥漿是槽孔的‘保護衣’,護壁、清渣、穩壓缺一不可。” 他總結的 “泥漿比重動態調控法”,根據不同地層實時調整泥漿參數,在多個項目中有效預防了塌孔、滲漿問題。 如今,已過不惑之年的陳楚坤依然堅守在施工一線。在肯尼亞坎宮多道路項目的工地上,他每天清晨第一個到現場檢查設備,夜晚最后一個離開施工現場。當被問及為何如此執著時,他樸實地說:“干一行愛一行,看到自己參與建設的工程在江河上屹立不倒,心里就踏實。” 從長江三峽到東非高原,從大渡河畔到南洋島國,陳楚坤用三十年的堅守與創新,在基礎處理領域書寫了一名產業工人的奮斗篇章。他的故事,是水電基礎局“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精神的生動寫照,更是新時代產業工人“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鮮活注腳。在他的影響下,更多年輕工人正扎根一線、錘煉本領,讓“工匠精神”在基礎處理的戰場上代代相傳。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