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雅礱江峽谷深處,晨曦微露,孟底溝水電站大江截流圓滿成功的現場,已然一派井然有序的施工圖景。數十臺電動自卸車循著預設路線精準穿梭,駕駛室屏幕上,行駛軌跡、機械工況等數據實時跳動;不遠處,工程師指尖輕觸平板,大壩邊坡的三維模型與無人機航拍實景瞬間疊加,細微至厘米級的偏差無所遁形。 這一幕,并非科幻場景,而是中國電建成都院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深度賦能孟底溝水電站建設的真實切片。 智能體系筑基,引領水電建設新范式 前不久,成都院規劃論證和全階段勘測設計并聯合體施工建設的孟底溝水電站,順利實現大江截流,標志著這座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最大壩高201米的超級工程正式邁入主體工程施工新階段。在這歷史性節點背后,是成都院傾力構建并成功實踐的“1+1+3+1”智能建設體系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該體系以“生態、安康、卓越、智能”的基建3.0升級版理念為引領,圍繞“全業務、全要素、全流程、全天候、全互聯、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導向,貫穿于勘測設計、工程建造、建設管理直至運行移交的全過程。 成都院在孟底溝項目中,始終堅持“需求驅動、實用為王,網絡協同、要素貫通,數實融合、AI賦能,實時決策、價值提升”的實施思路。通過“基礎支撐—業務管控—智控系統—決策指揮”的層級遞進與有機融合,構建起一條高效協同的智能建設生態鏈,實現了水電工程從藍圖設計到運維管理的數字化驅動與智能化升級。 正如一位在現場工作多年的工程師所言:“數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我們熟悉的施工方式,讓決策更科學、操作更精準、協同更高效。” 數字孿生先行,構筑“虛實共生”新格局 在孟底溝工程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一座與實體工程同步生長、毫厘不差的“虛擬水電站”正全天候運行。邊坡開挖體型精準復現至厘米級,導流洞內水流態勢實時更新,地下廠房圍巖變形監測數據動態閃爍……這正是成都院應用數字孿生技術服務超級工程的縮影。 這一覆蓋“六全”(全業務、全要素、全流程、全天候、全互聯、全生命周期)決策指揮平臺,深度融合了前期工程積累的海量數據,使復雜的施工過程具備了“可預演、可優化、可感知”的強大能力。在關鍵的大江截流階段,成都院工程師團隊利用該平臺,預先模擬了多達32種不同的水文工況,精準預測了合龍時間,實際誤差控制在15分鐘以內,為截流成功提供了關鍵決策支持。 進入主體工程施工后,數字孿生技術的價值進一步凸顯。遍布大壩邊坡的數千套智能傳感設備,如同敏銳的“神經末梢”,持續將位移、形變等安全監測數據實時傳輸至平臺。內置的AI算法對海量數據進行自動分析、智能預警,極大提升了對大壩邊坡穩定性的掌控能力。在地下廠房等關鍵洞室群開挖中,布設的三維激光掃描儀定期進行高精度掃描,通過與數字模型的快速比對,實現了開挖輪廓的厘米級精準控制,有效保障了工程實體與設計模型的高度一致。 從前期導流洞工程的三維可視化動態監控,到主體工程的精細化模型管控,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深度與廣度不斷拓展,其沉淀的核心算法正驅動著這座“虛擬電站”變得越來越“智慧”。 技術創新驅動,實現綠色智能新突破 孟底溝建設現場,不僅是技術創新的試驗場,更是綠色施工的實踐區。截流施工中,20輛搭載325度大容量電池的電動重卡自卸車組成綠色運輸隊,高效運轉。它們僅需50分鐘即可充滿電量,續航能力超過5小時,運載物料超400噸。相比傳統燃油設備,能耗成本降低達60%,累計減少碳排放量超過1200噸。 成都院自主研發并部署的智能大壩、智能廠房、智慧園區三套核心智控系統,針對水電工程中復雜的地質建模、施工進度仿真、巖體爆破控制、開挖支護時序、混凝土澆筑過程與溫控滲控等關鍵技術環節,開展了全過程、多維度的智能建設研究與應用。這些智能化設備與系統,顯著提升了工程建設的“降本、減負、提質、增效”水平。 工程機器人的引入,為傳統水電施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智能化的砂石骨料與混凝土生產線上,“智成一號”巡檢機器人正自主執行巡邏任務,通過先進的聲紋識別技術,能夠敏銳捕捉設備運行的異常聲響,實現故障早期診斷與預警。據成都院技術研發負責人介紹,針對大壩混凝土智能澆筑、復雜地下洞室群智能施工等更高難度的作業場景,相關機器人技術已聯合優勢科研單位完成關鍵技術攻關,即將在主體工程中推廣應用。 這些扎實的技術創新,正在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綜合效益。截至當前,通過一系列智能化技術與管理手段的應用,孟底溝水電站項目已累計節約工程投資約1.2億元,關鍵工序施工效率提升35%,現場安全隱患發生率顯著下降70%。工程管理團隊預計,智能化建設成果的全面應用,有望為整個工程縮短建設工期約六個月,并帶來超過5億元的總體投資節約。 把準時代脈搏,鑄就行業發展新標桿 成都院的數字化業務起步較早,形成了自己的優勢特色,是水電行業施工進度仿真與智能監控技術的奠基者與引領者。孟底溝水電站的智能化實踐,是成都院長期致力于數字化轉型與科技創新戰略的集中體現和重要里程碑。 成都院把準智能時代的創新脈搏,依托在水利水電領域深厚的勘測設計底蘊與前瞻性的技術布局,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在數字化基礎支撐方面,構建了覆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協同設計與管理平臺,實現了從地質勘測、三維設計到智能建造的數據無縫流轉與共享。其強大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應用能力,為數字孿生提供了精準的模型基礎。 在智能建造技術研發上,成都院聚焦智能無人碾壓、智能灌漿、智能監測等方向,形成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裝備與軟件系統,并在多個大型工程中得到成功驗證。這些成就,源自成都院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端研發平臺的持續投入,以及承擔的一系列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的技術積累。 從前期工程的數字化“三駕馬車”奠定堅實基礎,到主體工程階段“智能建設體系”的全面發力,孟底溝水電站的建設歷程,清晰勾勒出成都院以數字化、智能化驅動水電工程高質量建設的堅定步伐。 在奔流不息的大江上,成都院正用智慧和科技,書寫著中國乃至世界水電建設史上智能轉型的新篇章,為大型水電工程貢獻了具有廣泛借鑒意義和可復制性的“孟底溝方案”,為我國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注入強勁而持久的數字動力。 |
|||||
|
【打印】
【關閉】
|
|||||
|
|
